工作总结

初中信息技术_《信息安全与信息道德》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时间:2021-02-12 23:54:29  作者:  阅读:

第 5 课 信息安全与信息道德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复习计算机病毒、木马、黑客等信息不安全

2.复习保护信息安全和知识产权的相关法律法规 3.复习防治计算机病毒的措施

4.增强增强抵制盗版、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集成合法、安全、健康地使用信息技术的习惯。

【教学重点】

1、计算机病毒的介绍

2、黑客的相关知识介绍

3、信息时代的道德教育

【教学重难点】

计算机病毒的主要特征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环境】

多媒体教室

一、新课导入

师先出示 PPT 课件,公安部打击网络犯罪的视频,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复习关于信息安全与道德的课程。

二、学习与探究

(一)

我的复习我做主

学生根据学案的复习提示与要求,来复习什么是病毒、木马、黑客,毒的主要特征。并完成学案的知识概括。学生自主复习完成后,老师联系案例及题目与学生共同完成知识的梳理。

(二)合作探究 由于信息安全受到严重威胁,我们就要保护信息安全,师出示课件,与生一起探究如何来保护信息安全:

①高度重视网络信息安全。

②安装正版杀毒软件,经常查杀病毒,并及时升级病毒特征库。

③安装查杀木马软件,及时升级木马特征库。

④安装防火墙,并及时升级。

⑤发现新的危害性强的病毒要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尽量挽回经济损失。

通过以上的学习,让生做巩固练习,出示课件。

请做下面练习,看你了解了吗? 1、下列关于计算机病毒叙述正确的是 __________ A、用计算机玩游戏,计算机就可能被病毒传染,而使用 wps 或 word 等字处理软

件时,计算机是不会被病毒传染的

B、计算机病毒是人为设计的有破坏性的程序

C、计算机一旦被病毒传染,计算机中存储的所有数据就将全部被破坏

D、计算机只要安装了防毒卡或带病毒防火墙的杀毒软件,就绝对不会感染病毒了

2.下列软件中不属于计算机杀毒软件的是:__________

A、瑞星杀毒 B、金山毒霸 C、360 杀毒 D、Windows XP 3.下列__________不是计算机病毒的主要特点。

A、传染性 B、隐蔽性 C、破坏性 D、通用性

4.计算机病毒主要是通过__________传播的

A、磁盘和网络 B、微生物病毒体 C、病毒繁殖 D、程序运行

教师根据题目梳理知识点,指导评价

(三)

遵守信息道德

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 要善于网上学习

不浏览不良信息 要诚实友好交流

不侮辱欺诈他人 要增强自护意识

不随意约会网友 要维护网络安全

不破坏网络秩序 要有益身心健康

不沉溺虚拟时空 (四)

我的收获

通过倡议书或者手抄报的形式,小组交流本节课的收获,同时选出小组中的优秀的作品展示。

教师组织小组展示学习成果,贴在黑板上,课下做成板报展示、学习。

教师小结。

(五)当堂自测题 学生完成当堂自测题 教师订正答案,讲解。

《信息安全与信息道德》课程标准分析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信息技术课程的设置要考虑学生心智发展水平和不同年龄阶段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的教学内容安排要有各自明确的目标,要体现出各阶段的侧重点,要注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讨的能力。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各类学科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初中阶段 1、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及其对工作和社会的影响 2、初步了解计算机基本工作原理,学会使用与学习和实际生活直接相关的工具和软件。

3、学会应用多媒体工具、相关设备和技术资源来支持其他课程的学习,能够与他人协作或独立解决与课程相关的问题,完成各

种任务。

4、在他人帮助下学会评价和识别电子信息来源的真实性、准确性和相关性。

5、树立正确的知识产权意识,能够遵照法律和道德行为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

本节课是信息知识的复习课,上课过程中学生们已经对基本的杀毒等操作掌握,这节课主要是理论知识的学习,学生通过自主复习,合作学习的方式,完成教学目标

教材分析

1、本节内容是青岛版信息技术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信息与信息技术中的第 5 课。通过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了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生产、生活的重要影响,认识了计算机,并能利用计算机规范化地管理文件。在了解了以上知识后,教材选择了信息安全与信息道德的内容,这样就使学生进入了“知识产权法”的世界,从而提高了他们的信息素养。

2、从“对目前社会面临的信息安全和知识产权问题的关注”切入,通过对病毒、木马、黑客等的了解,引导学生了解保护信息安全和知识产权的相关法律法规,同时增强了保护信息安全、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养成了合法、安全、健康地

使用信息技术的行为习惯。

《信息安全信息道德》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七年级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有很高的兴趣,本节课是复习课,课堂内容以理论知识为主。在学新课的过程中学生们已经练习了杀毒软件的使用,上网查询了相关知识,所以本节课以理论学习为主。

学习方法上,采用学生自主复习和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本班不少同学在学习上好胜心强,乐于学习,勇于克服学习上的困难,思维活跃,有较好的学习习惯,有较有成效的学习方法;但也有不少同学厌倦学习,畏惧困难,或是学习方法不当,或是学习习惯较差,积年累月,致使学习基础薄弱。

当堂检测

一、判断题:

1、用杀毒软件可以清除一切病毒。

(

) 2.若一台微机感染了病毒,只要删除所有带毒文件,就能消除所有病毒。(

) 3.计算机只要安装了防毒、杀毒软件,上网浏览就不会感染病毒。(

) 4.计算机病毒是一种特殊的能够自我复制的计算机程序。(

) 二、选择题

1、计算机病毒是一种

)。

A.生物病菌

B.生物病毒

C.计算机程序

D.有害言论的文档 2.下列行为可能使一台计算机感染病毒的是

A、不断的双击我的电脑

B、在操作系统中运行很多个正常程序把系统拖垮

C、使用外来软件或光盘

D、强行关闭计算机 3.下列对计算机病毒产生原因的描述中,(

)是正确的。

A、操作方法不当造成的

B、人为制造的

C、频繁关机造成的

D、操作人员不讲卫生造成的 三、合作交流:

1、你的身边还有哪些不遵守信息道德的行为,请举例说明。

2、在遵守信息道德方面,作为祖国未来主人的你们应该怎样做呢?

《信息安全信息道德》 学习效果分析 本课达标练习共设计了三个习题,侧重了学生基本知识、技能检测,有效落实了三维目标。

本试题包括判断题、选择题和问答题三种类型,考察的知识点都是这节课中的重点知识。

其中判断题中 1.3.4 题全班有 45 名以上同学做对,正确率比较高,第 2 小题,很多同学的计算机知识不够,认为只要把感染的文件删除就没有病毒了,其实对病毒的潜伏性这一特征认识不充分。

选择题的三道题目学生们的正确率也比较高,知识点掌握的比较好。

问答题学生们只要各抒己见,有理有据就可以,重点是让学生养成遵守信息道德的意识,能够处理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信息安全问题。

总之,试题设计总体上比较简单,学生能够巩固这节课的知识点。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在学生对计算机有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展开的。要让学生拥有先进的信息安全意识、良好的上网习惯和树立良好的道德观念,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并不是一两个课时就能达到目标的。因此在教学设计中始终围绕学生的生活实际,从贴近学生生活的话题、事例入手,让学生明白信息安全问题就存在我们的身边,关切到我们每一个人,进而引导学生能大胆地畅所欲言,并可以通过交流由学生自己总结出相关的结论,从而达到教学目标,使学生在快乐中潜移默化地养成良好的意识。

总体上来说这堂课对于课标上的要求是已经完成了,但是对于我自己的一个设想还有一些差距,而对于这样的一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也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所以还需要我在以后的中去不断的学习、实践和加强。

这节课在学新课的时候有过上机的训练,所以这节课就没有安排上机的内容,学生们上课的情绪相对不高,另外最后的展示的环节相对的仓促。

教学设计:

基础教育改革强调立足于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需要,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生活实际出发,帮助学生认识化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改变传统的过分强调传授的被动教学方式,倡导通过以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方式,使学生在体验科学探究过程的同时,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自主建构知识的意义,从而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一体教学目标。本节课由乙醇在生活中的应用引入,通过结构探究、性质推断和实验验证,让学生在探究中认识乙醇的结构,掌握乙醇的化学性质,了解乙醇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了解科学探究的方法,体验探究的乐趣,认同结构决定性质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学情分析:

在本节学习之前,学生通过前面两节的学习,已经对有机化学的学习方法有了初步的了解。同时,学生通过初中的学习也对乙醇的组成、存在和应用有了一定的了解,也有相当的有关乙醇的生活经验。这些都为进一步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本节课重点是学习乙醇的结构和化学性质,尤其是从化学键变化的角度理解乙醇的化学性质,需要有较强的动机作用和抽象思维能力。而心理学研究表明:高一学生正处在求知欲强、兴趣广泛但不稳定,思维活跃但不深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待提高。因此,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实验、媒体技术等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抽象内容形象化,增加内容的可理解性。

教学效果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获得了乙醇的性质知识,而且充分体会了假说和推理在学习中的应用,逐步了解通过实验现象剖析反应的本质,体会到有机化学反应的条件不同产物也不同,并为学生进一步探究乙醇的性质留下充分的余地。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也暴露出部分学生的探究能力不足,少数学生对教师的依赖程度较大,不能体会到探究的乐趣,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应更注重对不能层次学生的关注。学生在分组实验中动手能力不强,耗时较多,时间显得较为仓促。

虽然本节课学生的课上积极性很高,但如果在课前预习较少,搜集整理的内容也很少

所以感觉并没有更大程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好的培养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获取信息、整理、归纳信息的能力。因此本课程的空间结构和时间结构有尚需斟酌和完善的方面。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2模块《专题3 重要的有机化合物》的第三节《饮食中的有机化合物》的第一课时,也是第一个介绍的烃的衍生物。乙醇是饮食中最为常见的、也是最重要有机物之一,有利于学生掌握。教材在通过“联想·质疑”栏目引导学生了解酒、食醋、油脂、糖类、蛋白质等有机物在日常饮食中普通存在的基础上,引入了乙醇的学习。教材介绍了乙醇的结构及其官能团-OH,在研究乙醇的化学性质时,设计了两个实验重点了研究钠与乙醇的反应、乙醇的催化氧化。为了更好地体现饮食中有机化合物这一主题,教材在学习乙醇的性质时,介绍了乙醇作为燃料的优势,乙醇在人体内的新陈代谢、固体酒精及乙醇氧化产物乙醛的危害等,体现了从生活中走近化学、用化学指导生活的理念。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够使学生对乙醇的性质和应用有更深刻的认识,同时也为后续的有机化合物的学习在知识和方法上奠定基础。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对本节的要求是:知道乙醇的主要性质,认识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建议通过探究掌握乙醇的重要化学性质。

1、根据你的知识和经验,下列应用体现了酒精的哪些性质: (1)“酒香不怕巷子深”、“开坛十里香”; (2)碘酒

(3)洗发时,在水中加入适量的啤酒,洗起来清新舒爽,油污一洗即净。

2、能用来检验酒精中是否含有水的试剂是(

A: CuSO4·5H2O

B:CuSO

4C: 浓硫酸

D:金属钠

(学生积极踊跃的回答,并给予正确的评价) 师:最后我用几句小诗来归纳一下今天的内容:

与水互溶飘清香;电离水比乙醇强; 钠粒投入放氢气;氧化成醛铜帮忙。 师:同学们,今天的课就到这儿,下课! 生:老师再见!

教学反思 优质课第一阶段结束了。要想上好一节课,不仅仅需要老师的素养,更需要老师精心的准备。这节课从整理思路,准备材料,做课件,然后一遍一遍地修改课件。充分的准备使我在上课时能保持一个轻松的心态。课后我最大的感受是:每节课永远不可能完美,课堂永远是一门有缺陷的艺术。所以,课后的反思也显得更加必要和重要。教学反思做好了,认识到每次的不足,才能进步的快。

本节课是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2模块《专题3 重要的有机化合物》的第三节《饮食中的有机化合物》的第一课时,也是第一个介绍的烃的衍生物。乙醇是饮食中最为常见的、也是最重要有机物之一,有利于学生掌握。所以我通过“联想·质疑”栏目引导学生了解酒、食醋、油脂、糖类、蛋白质等有机物在日常饮食中普通存在的基础上,引入了乙醇的学习。在研究乙醇的化学性质时,设计了两个实验重点了研究钠与乙醇的反应、乙醇的催化氧化。为了更好地体现饮食中有机化合物这一主题,在学习乙醇的性质时,介绍了乙醇作为燃料的优势,乙醇在人体内的新陈代谢、固体酒精及乙醇氧化产物乙醛的危害等,体现了从生活中走近化学、用化学指导生活的理念。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够使学生对乙醇的性质和应用有更深刻的认识,同时也为后续的有机化合物的学习在知识和方法上奠定基础。

高一学生正处在求知欲强、兴趣广泛但不稳定,思维活跃但不深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待提高。因此,我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实验、媒体技术等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抽象内容形象化,增加内容的可理解性。在教学设计中我强调学生的自主参与,并采用了同桌交流、小组合作、组间交流、全班交流多种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提供创设了合作交流的空间和时间。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结合生活经验和化学实验,知道乙醇的物理性质;理解乙醇的化学性质,能够正确叙述乙醇与钠反应、乙醇的催化氧化的实验现象,正确书写反应方程式。

2.通过乙醇结构和性质的学习,认识官能团对有机物性质的重要影响,建立“(组成)结构──性质──用途”的有机物学习模式。

3.了解乙醇对于人类日常生活、身体健康的密切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现象观察和分析推理来认识乙醇的分子结构和化学性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体验到乙醇与生活、科技和社会的密切相关,领悟化学广泛地影响着现代人类的生活,增加对化学学科的认同感。

真心喜欢细节。

这简直就是最强范文!,内容很新颖!


©2020 新文秘网 版权所有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收集,仅供用于学习和交流,请勿用于商业用途。如有侵权、不妥之处,请联系站长并出示版权证明以便删除。敬请谅解!